2004-04-15 蔡文怡近身訪談 生動書寫傅狷夫

【記者黃寶萍╱報導】
畫家傅狷夫自1992年移居美國、加以近年體力日衰,鮮少與外界接觸;文建會策畫、雄獅美術出版的「家庭美術館」系列,最新的一本《雲濤.雙絕──傅狷夫》,由資深新聞工作者蔡文怡執筆,不僅整理傅狷夫的藝術生平,她也親赴舊金山訪談傅狷夫,生動的勾勒了畫家的面貌。

蔡文怡早期任職新聞界時,因負責採訪藝文新聞,而與傅狷夫有接觸,撰寫《雲濤.雙絕──傅狷夫》一書時,除了整理收納各種資料,其中還有不少她採訪所得的題材內容,因此,在她筆下的傅狷夫,較單就藝術層面論述傅狷夫的生平更為易讀。

蔡文怡將傅狷夫的藝術生命畫分為六個階段,雖然主要依年齡斷代,但脈絡分明的展現畫家如何成長、茁壯、成熟、燦爛。提及傅狷夫年幼時受父親傅御啟迪而修習傳統書畫詩文的過程,還搭配了傅御書寫〈鷦鷯賦〉、陳之佛畫的〈鷦鷯圖〉、以及傅狷夫早年的作品或藏畫。

傑出的藝術家往往予人嚴肅可敬畏的刻板印象,但蔡文怡在書中寫道,她於七O年代到台北「復旦樓」拜訪傅狷夫時,忍不住問畫家:「您對別人或同道一向很寬厚,可是對自己卻很嚴謹,取名狷夫,似乎也是一種擇善固執的表現,不是嗎?」傅狷夫因而透露了一段不為人知的小插曲。

傅狷夫本名傅抱青,抗戰時,他因仰慕陳之佛,所以經常到陳先生家中聽他談論藝事。傅狷夫經常往返重慶、萬縣之間,從杭州寄來的家書往往由陳先生代轉。有一天,傅抱石和傅狷夫都到陳先生家,傅抱石看到桌上有一封信寫著「傅抱青收」,以為是自己的信便隨手拆開;「從那時候開始,我覺得我這個名字非改不可了。」傅狷夫覺得做事總要有獨立性,姓是無法改的,名字總可以另取,反覆思索自己的個性與世俗格格不入,乾脆就叫「狷夫」。

傅狷夫因為健康考量,八十三歲之際移居美國舊金山,因為生平不喜交際應酬,自此很少公開露面。蔡文怡2002年飛至美國,不但訪談傅狷夫,拍攝他的生活居家環境,甚至請傅狷夫動筆提字、作畫,示範雲海的畫法和書法運筆,而她還擷取畫家生活細節,例如傅狷夫收藏了約五百隻烏龜造形的文物,以及部分收藏字畫、慣用的文房四寶,由居家的布置擺設,顯現傅狷夫的藝術風情。這些都是近十餘年來,鮮少對外公開的畫面鏡頭。

【2004-04-15/民生報/A12版/文化風信】

附件下載

本資料庫為公益性質,內容若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絡。使用者運用本站之資料亦應當遵守著作權之相關規定。
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