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6-03-19 聯合報暨各界慶祝美術節籌備會合辦 美術座談會紀錄 遵照 總統訓示
【紀錄:本報記者楊蔚、應鎮國】
時間:民國五十五年三月十四日下午三時
地點:台北市聯合報社五樓會議廳
出席:傅狷夫、楊三郎、馬台水、張杰、何明績、丘雲、蒲添生、闕明德、張英超、吳昊、方向、秦松、郎靜山、鄭桑溪、楊景天、林振福、王超光、婁經緯、馬壽華、陶壽伯、丁念先、李起哉、姚夢谷、于還素、李梅樹、施翠峰、梁又銘、張慧生、包遵彭、呂基正、譚旦冏、程其恆。
主持人:范鶴言(本報社長)、程其恆(全國各界慶祝美術節籌備委員會代表)
紀錄:本報記者楊蔚、應鎮國
討論題綱:
一、中國美術工作所處的環境:(一)思想的、(二)社會的、(三)經濟的。
二、中國美術工作的題材問題:(一)政治的、(二)教育的、(三)欣賞的。
三、中國美術工作的發展方向:(一)國畫、(二)西畫、(三)書法、(四)雕塑、(五)新派畫、(六)美術設計。
四、中國美術工作者本身應有的努力:(一)觀念方面、(二)技術方面。程其恆:總統曾經提出「戰鬥文藝」的號召,在美術方面講,應該是「戰鬥美術」。什麼是戰鬥美術?第一,需要遵循三民主義的理想,以全民美術對共匪的「工農兵」美術;第二,必須發揮鼓舞民心士氣的力量,遵照總統在國軍文藝大會對文藝工作的十二項訓示去做,一致為反共復國而努力。
郎靜山:美術為人人愛好,人類文明才有美術。美術不獨包括書、警,凡百事物均可有美術,天生有美與不美,雜陳在一起,若以美術配合,那麼不美的也可得到美的條件來修改,這樣來美化人生。攝影是現實的畫面,豈可不用美的條件來配合?所以,求美之道,不一定限於事物,祇要配合,多多益善。還有一個問題,也要配合時代,因為有當今的急務,不能說理想的是美,現實的不用美。所以,今天的美術節提倡美術,不但于書、于畫、于言、于行、于思想、于精神,都要美。譬如大陸河山變色,同胞分離,這是不美之極,而反共復國即為美之所急務。所以我們要遵循總統的文藝工作訓示,以配合時代美的需要。
馬壽華:美術應有盆於「人心世道」,即應含有教育性。從事美術工作,不管是畫什麼,不管是那一類,其最高的目的,也就是對人類有所貢獻。我們看歷代的名畫,有很多是歌頌忠孝節義的,即便是山水,也求陶冶與開闊人類的胸襟。
中國的繪畫,有數千年歷史,有其輝惶的時代,到石濤有一大變動,出現新面目,但這一新面目,仍有其歷史的淵源。所以,如果談到發展方向,國畫不應被西畫同化,但也不可墨守成規。
范社長:三月廿五日,是本年度的美術節,我們覺得美術工作者,近年來埋頭努力,有很高的成就,但如何把這成就發展開來,由點擴大到面,因而本報邀同全國各界慶祝美術節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程其恆先生,約請各位座談,我們希望由於各位的卓見,為中國美術界開拓更寬闊的境界。傅狷夫:我覺得,美術界的宣傳作風應該切實改善。如何改善法,關係到兩方面,一是我們美術界本身的,一是為美術界發表宣傳的傳播機構的。
談到宣傳作風敗壞的原因,是我們缺乏批評風氣,現在所有的批評,不是作過份的揄揚,就是近乎護罵的指責,固然,評論人有責任,盲目發表評論文章的傳播機構也有責任,為了美術界的前途,實有糾正的必要。
陶壽伯:我有三點意見,想借這機會說一說:
第一,是關於書畫材料,我認為我們需要克服困難,選用台灣土產的,以留下這一時代作品的紀錄。我記得,抗戰時期在大後方,繪畫與練書法的,都是採用重慶的土產紙,為後人留下「重慶時期」作品的特徵。早期,台灣土產的紙、墨、顏料,都不適用,有的人就設法到香港去買。可是我們知道,香港也不出產書畫材料,那些東西都是從大陸匪區運出來的。
第二,是關於宣傳方面對從事美術工作者的鼓勵。我覺得,台灣的報紙不重視這一類活動,像書畫展覽,報界似乎認為不是新聞,反觀香港地區,一有書畫金石展覽,報紙都競相刊載活動消息。香港是殖民地尚是如此,台灣為民族文化所繫,似應給更大鼓勵,或許台灣因被報紙縮張所限制,但我們希望沒有別的不重視美術的原因。
第三,是關於新派畫與舊派畫的,有人用新派畫反對舊派實,我認為是不對的,因為我覺得,沒有舊的,就更沒有新的。
派畫其實並不深奧,能畫山水的,就能畫新派畫。席德進的一幅新派畫,是採擷出水畫十分之二三放大的,有一報上還用了一位女作家寫文章大捧特捧,我不能苟同。我認為,中國畫就與中國菜一樣,應該完全是中國式的,可以隨時代或觀念而作改進,但不能脫離中國式的風格。
張英超:執政黨三中全會發表的宣言中,有一項是主張文藝領導與建立批評制度,我覺得是十分適合時代需要的。談到批評,外國有專門學美術的記者,能寫出一件作品的好壞,如果我能只讓一個略知皮毛的人來寫評論文章,則一定抓不到癢處,在這方面,我希望聯合報能為新聞界開一先河。批評應根據理論作基礎,現在有很多人把耳朵當成眼睛,有人說畢克索是香的,大家就說香的。這是犯了根本的錯誤。
至於新舊派問題,我個人的看法是,藝衛潮流是三十至五十年一個起伏,無所謂新舊之爭。拿女人頭髮做例子,現在我們所看到最流行的,是往後梳的披髮,不正是民初所流行的?談到這裡,我認為先要正名,才能談這問題,那是說,新派畫並非抽象畫,而抽象畫也不是現代的,或前衛的。新派畫家也必須拿出真的新的作品來,自然會被大家接受與承認,但不能要人閉著眼睛來說「這是新的」。
包遵彭:我拋開歷史博物館立場,純粹以一個學歷史的人來看,今天是中國藝術齊頭並進的時代,不分新的或舊的,不分抽象的或具象的,正在發揚批判進步精神
我以為,藝術是無分中西的,也無分舊的,我們五千年化歷史,融合現代思想,中國文藝復興時代會來臨的。無分新派舊派
創造輝煌年代
建立公正批評風氣
過份揄揚有害無益新的、舊的,是否分得了家?我且講一個包公故事:
有一對兄弟,一個叫「維新」,一個叫「守舊」,互相不滿對方,跑到包公那裡,要求包公替他們分家。包公答應了他們請求,叫他們跪在祖宗神位面前,一個要叫哥哥,一個要叫弟弟,叫到最後,包公再來替他們分家。兄弟兩個開呼叫時,做弟弟的喊了一聲「哥哥」,聲調中充滿仇恨;做哥哥的喊了一聲「弟弟」,也怒目而視;後來,兩人的稱呼漸漸的揉合了兄弟的親情,以至抱頭痛哭。
這時,包公跑出來,要他們分家,兄弟兩人再也不願意分家了。
這個故事就是說,有一天,我們確信被學西方的或守舊的教訓夠了,我們就會出現輝煌的中國藝術。
其次,我要指出現在作家們的宣傳方式,有些過份的自卑或自信。一位畫家要開展覽會,需要請將軍、部長,最好是五院院長到場品題,這是不相信自已,「謙虛」得過份的做法。有一種人,把作品送給留學生,最好是「中國小姐」,帶到外國去,還藉此眩耀一番。從事藝術工作者要是沒有良心,用世俗之見,是絕不會產生新的作品的。適當的自信,可以創造作品獨特風格,而且會被人承認的。
如果有人容許,我要提出發起自我勸勉砥礪運動,以建立民族自信,自我尊嚴。
我十分贊成執政黨提出的戰鬥文藝批評運動,因為我們現在的文藝批評,多屬於感情方面的揄揚,已流入公式應酬,形容張三的,也可適用於李四,這還能說什麼批評,或對作品有什麼好處。
于還素:為藝術觀點引起爭論,任何國家都有,不過都是屬於理論性的。畫家與畫家,只有藝術技巧的分別,理論是一致的。
我認為,培植藝術家、與藝術家合作的,一般公認的報紙,只聯合報一家。藝術家本身應該怎麼做?不是新派舊派問題,我們最好是接受古代的經驗,用我們新的思想,前途就很有希望。
楊三郎:我們在報上常見一種怪現象,是報上所刊的評論文章,是靠外面投稿的,因而自己捧自己,給社會留下很多錯誤觀念。
美術家應該用自己力量,用自己良心來創作,不必靠宣傳。
方向:我的意見是:(一)希望報紙能給藝術工作者有指導作用,有正確的努力方向,把真的藝術與冒牌的藝術,分別出來。(二)新派與舊派只看價值,好的就是好的,不好的就是壞的,沒有新舊不同之分。(三)舉行展覽會,不要找人捧場,尤其不能接受別人贈送花籃,以免讓別人破費。(四)反對為于右老雕塑銅像招標的做法,這對藝術工作者是種侮辱。不取巧.不投機
藝術良心第一
最忌墨守成規
梁又銘:美術界有一難題,就是不受一般社會人士的重視,這固然有許多客觀的因素,美術界人士也應該反躬自問,有許多人自稱為畫家、大師,但究其實,並無內容。我們的美術環境,應該是很好的,也是很自由的,雖然經濟環境不夠,光靠美術不能生存,但仍然勉可維持,沒有真正到「潦倒」的地步。我認為,我們應該配合工業社會,才能生存。譬如國立藝專的工藝科,就是一個例子。
談到題材問題,譬如國畫仍限於山水,不能擴及到現實,這是一個死角。因為不能配合社會,題材死的。必須配合政治、教育、工商業,才有發展。
我不認為繪畫因抽象具象而有新、舊之分,這是皮毛之見。在思想上,我們應配合廿世紀,祇有食古不化才是舊的。我不反對新,但要誠懇,不可投機、取巧,否則就會失敗。
美術是離不開政治與教育的,如果脫離政、教,會被淘汰。
姚夢谷:我認為美術的發展,正如包館長所說,將來會有「大一統」的局面出現,再無新、舊、或中、西之別。中、西畫應該彼此多多的學習,中畫是中國人多少年來的經驗,西畫也是同一道理,是西洋人多年的經驗。中、西之間,沒有多大的差別。中國也是一直在接受西洋文化的影響,譬如龍門的石刻,周代的陶器,都有西方影響的痕跡。接受不是可恥的事情,相反的,能夠容納、消化,是中國人的偉大處。
不論是繪警、彫刻、工藝,祇有好、壞之分,並無新、舊的區別。中國的民族文化,就是要靠接受祖先留下來的東西,再容納西方的,而發揚光大起來。我有一句話:「西風東漸東漸西,不薄今人重古人」,正是我前面所說的道理。
吳昊:目前,一般人對現代美術,即所謂新派畫,有點誤解,以為它是怪誕不經的,其實,它是西洋美術受時代的影響而演變的廿世紀的美術,祇是我們較為保守,對新的觀念不易接受。還有人認為現代畫就是抽象警,這也不對,抽象畫祇是現代畫中的一支。現代畫有很多畫派,有很多種,並不僅限於抽象畫。總而言之,有現代精神性的,才是現代畫。
畫對於我國現代畫家來說,並不是全盤移植西洋的,而祇是受到現代美術創造性的啟示,吸收其優點,研究其理論,它並非沒有傳統的精神。而且,在材料的運用上,和技法的表現自由,充分的創作,更能發揮傳統的思想和民族性。不過,它並不是形式上的傳統,而是內在的,更發揮了創造性。
現代美術是當前世界畫壇上一個主流,除了鐵幕共產集團外,自由世界每一國家都有很多現代畫家,而且國際性的展覽會,都以現代美術為對象,可見其在世界畫壇所受到的重視。
我們不必爭新、舊,而應該本著藝術的良心來創作。不管國畫、西畫、影塑、新派畫,都貢獻出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品來。
目前,畫壇很活躍,畫家很多,是可喜的現象,但是展覽會場夠理想的可說沒有,我們應該有一個夠水準的美術館。我們也沒有美術收藏家,希望大企業家,能夠對美術發生興趣。此外,建立良好的批判制度也是很需要的,希望報界能夠增加美術記者,增加藝術活動的報導篇幅。
張杰:目前台灣的大部份畫家,多為從事教育,似為除此而外,無何出路,我們美術工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很差。此外,對思想方面也不太重視,中國的美術教育,都是技術的教育,思想的教育較少。就經濟環境而言,我拿日本為例,在日本到處可以看到畫,也就是說大家都買畫,總之,畫家是有出路的,可以依此為生活的,但是我們的情形差得太多。
談到中國美術工作的發展方向,我跟一位美國朋友談過,將來的畫、彫塑,是否會混在一起?因為目前雕塑也有顏色,畫上也貼東西。我認為將來是會走向此一方向的,會不受材料和技術的限制。將來的國畫也可能走此道路,那時的繪畫,既不是國畫,也不是西畫,而是中國人畫的,一種新創的,且能夠代表中國風格的畫。事實上,日本目前的情形,已經如此。
我認為,批評一幅畫,主要是看它有無創造性,並沒有新、舊之分。我們生為現代人,為何要畫唐朝、漢朝的畫呢?這種作品,幾千年後,如何能看出是什麼時代所畫的東西?其次,談到具象與抽象的問題,抽象不見得就是新的畫,具象也不見得是舊的畫,這還要歸結型前面所說的,看它有無創造性。譬如劉國松的作品,有人批評為國警山水部份的「放大」,但是,他有其自己獨特的面目,換言之,有他的創造性。但是,有一些國畫,如果把名字遮起來,根本就看不出是什麼時代的作品,這又怎能談到創造呢!
總之,我們的觀念耍新,技術也要求新,更重要的是要有創造性,而不祇是無謂的摹仿!
馬白水:我有一個具象而又抽象的意見,具象的說,美術當然靠創作,更靠運動,如無運動(也就是傳播),其創作即被埋沒。希望聯合報多傳播,負起傳播實任,發揚中華民族的美術。而抽象的說,是自己毫無具體的辦法,請大家多提供意見。
李梅樹:就嚴格的美術而言,國畫、西畫是一樣的,過去不同,是受交通及大自然影響。一九○四年以後,野獸派出現,漸漸接近東方,東方也漸漸接近西方。所以,今天應該是祇有繪警,而無國畫、西畫之別。祇有在材料上,或是平面,或是立體的表現方式之異。再過一些時候,相信新、舊、抽象、具象,再無此種紛爭了。
一件美術品的藝術價值,必須有以下四個重要的條件,即:(一)要有藝術性,即為根據「美」而製作的作品;(二)要有時代性,即現代人要根據現代的美術思潮去製作作品;(三)創造性,即為在獨特的意念之下創作的作品;(四)恆久性,即為百看不厭,越看越好的作品,不受時、空的影響。
從這四個條件來看,繪畫應無新、舊、抽象與具象之分。祇要畫得好,具備這些條件,就是好作品。
藝術也應該有理論的支持,祇有技術是不夠的,試想,如有人連透視法都不懂,其作品可想而知。藝術家也應該有鍥而不捨的精神,一直畫下去,要不停的畫,才有成就。
其次,我要談一點材料的問題,國內到現在還不能製造畫素描的木炭紙,一般學生都使用道林紙,很不理想。素描是基本的訓練,應該設法讓學生們有好的材料去學習。其他如油畫布、顏料等等,目前我們也都有困難,還有,我們推動美術,也應有一個好的展覽場所,但是到現在我們沒有適當的展覽地點。
秦松:有很多美術家,對美術的了解不夠,在創作上也很含混,缺乏理論的基礎。我認為,實用的美術與純粹的美術,應該分開。純粹的美術,是不考慮找不找到職業的,而祇知道向藝術邁進。我也不承認有所謂新、舊之分,但有人卻對新的畫家,抱了歧視的態度。至於談到紛爭,也是舊畫家提出來,新畫家則祇是答辯而已。
譚旦冏:大家都知道,中國美術,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性,中國文化又是有系統的永恆性;無論過去有若干次,異族在軍事和政治曾經侵佔過,但是中國傳統的文化,卻反過來征服過侵佔者,使我國的歷史得以延長到現在,五千年的輝煌史蹟,是完美的整部存在;不像埃及、希臘、羅馬般,僅能炫耀於一時。現在,共匪抹煞歷史,摧殘文化,種種瘋狂行動,不亞於過去異族的侵佔,甚有過之;身為中華民族的我們,每一個人都應維護文化傳統,致力創造出新時代的新中華美術。
楊景天:
從事廣告工作,與純粹的藝術是兩回事,前者是應用的,後者則不計較代價,不考慮有無市場的價值。不過,我過去有一段時期研究室內佈置,發現一個危機,即純粹的美術是否能繼續適應這個進步迅速的時代。我拿牆做比喻,一個設計得很新的牆,就應該有新的畫配合。而在美國,壁已經有很多是玻的,又應該掛什麼樣的畫呢?在這種牆上,過去的油畫、雕刻、國畫,都已經不能配合。我有一結論,即應用的與純粹的美術,此兩者是絕不相容的。因此,有時我想,純粹的美術,將來也許祇能放在博物館內,以保存藝術家的高超的思想。
剛才有人談到美術與工商業配合,但這也不是簡單的事情。應用美術,並不祇是畫,尚有其心理學及社會學的基礎。不過,有繪畫經驗的人,較容易從事此種工作,倒是一個事實。
【1966-03-19/聯合報/13版/聯合周刊】
時間:民國五十五年三月十四日下午三時
地點:台北市聯合報社五樓會議廳
出席:傅狷夫、楊三郎、馬台水、張杰、何明績、丘雲、蒲添生、闕明德、張英超、吳昊、方向、秦松、郎靜山、鄭桑溪、楊景天、林振福、王超光、婁經緯、馬壽華、陶壽伯、丁念先、李起哉、姚夢谷、于還素、李梅樹、施翠峰、梁又銘、張慧生、包遵彭、呂基正、譚旦冏、程其恆。
主持人:范鶴言(本報社長)、程其恆(全國各界慶祝美術節籌備委員會代表)
紀錄:本報記者楊蔚、應鎮國
討論題綱:
一、中國美術工作所處的環境:(一)思想的、(二)社會的、(三)經濟的。
二、中國美術工作的題材問題:(一)政治的、(二)教育的、(三)欣賞的。
三、中國美術工作的發展方向:(一)國畫、(二)西畫、(三)書法、(四)雕塑、(五)新派畫、(六)美術設計。
四、中國美術工作者本身應有的努力:(一)觀念方面、(二)技術方面。程其恆:總統曾經提出「戰鬥文藝」的號召,在美術方面講,應該是「戰鬥美術」。什麼是戰鬥美術?第一,需要遵循三民主義的理想,以全民美術對共匪的「工農兵」美術;第二,必須發揮鼓舞民心士氣的力量,遵照總統在國軍文藝大會對文藝工作的十二項訓示去做,一致為反共復國而努力。
郎靜山:美術為人人愛好,人類文明才有美術。美術不獨包括書、警,凡百事物均可有美術,天生有美與不美,雜陳在一起,若以美術配合,那麼不美的也可得到美的條件來修改,這樣來美化人生。攝影是現實的畫面,豈可不用美的條件來配合?所以,求美之道,不一定限於事物,祇要配合,多多益善。還有一個問題,也要配合時代,因為有當今的急務,不能說理想的是美,現實的不用美。所以,今天的美術節提倡美術,不但于書、于畫、于言、于行、于思想、于精神,都要美。譬如大陸河山變色,同胞分離,這是不美之極,而反共復國即為美之所急務。所以我們要遵循總統的文藝工作訓示,以配合時代美的需要。
馬壽華:美術應有盆於「人心世道」,即應含有教育性。從事美術工作,不管是畫什麼,不管是那一類,其最高的目的,也就是對人類有所貢獻。我們看歷代的名畫,有很多是歌頌忠孝節義的,即便是山水,也求陶冶與開闊人類的胸襟。
中國的繪畫,有數千年歷史,有其輝惶的時代,到石濤有一大變動,出現新面目,但這一新面目,仍有其歷史的淵源。所以,如果談到發展方向,國畫不應被西畫同化,但也不可墨守成規。
范社長:三月廿五日,是本年度的美術節,我們覺得美術工作者,近年來埋頭努力,有很高的成就,但如何把這成就發展開來,由點擴大到面,因而本報邀同全國各界慶祝美術節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程其恆先生,約請各位座談,我們希望由於各位的卓見,為中國美術界開拓更寬闊的境界。傅狷夫:我覺得,美術界的宣傳作風應該切實改善。如何改善法,關係到兩方面,一是我們美術界本身的,一是為美術界發表宣傳的傳播機構的。
談到宣傳作風敗壞的原因,是我們缺乏批評風氣,現在所有的批評,不是作過份的揄揚,就是近乎護罵的指責,固然,評論人有責任,盲目發表評論文章的傳播機構也有責任,為了美術界的前途,實有糾正的必要。
陶壽伯:我有三點意見,想借這機會說一說:
第一,是關於書畫材料,我認為我們需要克服困難,選用台灣土產的,以留下這一時代作品的紀錄。我記得,抗戰時期在大後方,繪畫與練書法的,都是採用重慶的土產紙,為後人留下「重慶時期」作品的特徵。早期,台灣土產的紙、墨、顏料,都不適用,有的人就設法到香港去買。可是我們知道,香港也不出產書畫材料,那些東西都是從大陸匪區運出來的。
第二,是關於宣傳方面對從事美術工作者的鼓勵。我覺得,台灣的報紙不重視這一類活動,像書畫展覽,報界似乎認為不是新聞,反觀香港地區,一有書畫金石展覽,報紙都競相刊載活動消息。香港是殖民地尚是如此,台灣為民族文化所繫,似應給更大鼓勵,或許台灣因被報紙縮張所限制,但我們希望沒有別的不重視美術的原因。
第三,是關於新派畫與舊派畫的,有人用新派畫反對舊派實,我認為是不對的,因為我覺得,沒有舊的,就更沒有新的。
派畫其實並不深奧,能畫山水的,就能畫新派畫。席德進的一幅新派畫,是採擷出水畫十分之二三放大的,有一報上還用了一位女作家寫文章大捧特捧,我不能苟同。我認為,中國畫就與中國菜一樣,應該完全是中國式的,可以隨時代或觀念而作改進,但不能脫離中國式的風格。
張英超:執政黨三中全會發表的宣言中,有一項是主張文藝領導與建立批評制度,我覺得是十分適合時代需要的。談到批評,外國有專門學美術的記者,能寫出一件作品的好壞,如果我能只讓一個略知皮毛的人來寫評論文章,則一定抓不到癢處,在這方面,我希望聯合報能為新聞界開一先河。批評應根據理論作基礎,現在有很多人把耳朵當成眼睛,有人說畢克索是香的,大家就說香的。這是犯了根本的錯誤。
至於新舊派問題,我個人的看法是,藝衛潮流是三十至五十年一個起伏,無所謂新舊之爭。拿女人頭髮做例子,現在我們所看到最流行的,是往後梳的披髮,不正是民初所流行的?談到這裡,我認為先要正名,才能談這問題,那是說,新派畫並非抽象畫,而抽象畫也不是現代的,或前衛的。新派畫家也必須拿出真的新的作品來,自然會被大家接受與承認,但不能要人閉著眼睛來說「這是新的」。
包遵彭:我拋開歷史博物館立場,純粹以一個學歷史的人來看,今天是中國藝術齊頭並進的時代,不分新的或舊的,不分抽象的或具象的,正在發揚批判進步精神
我以為,藝術是無分中西的,也無分舊的,我們五千年化歷史,融合現代思想,中國文藝復興時代會來臨的。無分新派舊派
創造輝煌年代
建立公正批評風氣
過份揄揚有害無益新的、舊的,是否分得了家?我且講一個包公故事:
有一對兄弟,一個叫「維新」,一個叫「守舊」,互相不滿對方,跑到包公那裡,要求包公替他們分家。包公答應了他們請求,叫他們跪在祖宗神位面前,一個要叫哥哥,一個要叫弟弟,叫到最後,包公再來替他們分家。兄弟兩個開呼叫時,做弟弟的喊了一聲「哥哥」,聲調中充滿仇恨;做哥哥的喊了一聲「弟弟」,也怒目而視;後來,兩人的稱呼漸漸的揉合了兄弟的親情,以至抱頭痛哭。
這時,包公跑出來,要他們分家,兄弟兩人再也不願意分家了。
這個故事就是說,有一天,我們確信被學西方的或守舊的教訓夠了,我們就會出現輝煌的中國藝術。
其次,我要指出現在作家們的宣傳方式,有些過份的自卑或自信。一位畫家要開展覽會,需要請將軍、部長,最好是五院院長到場品題,這是不相信自已,「謙虛」得過份的做法。有一種人,把作品送給留學生,最好是「中國小姐」,帶到外國去,還藉此眩耀一番。從事藝術工作者要是沒有良心,用世俗之見,是絕不會產生新的作品的。適當的自信,可以創造作品獨特風格,而且會被人承認的。
如果有人容許,我要提出發起自我勸勉砥礪運動,以建立民族自信,自我尊嚴。
我十分贊成執政黨提出的戰鬥文藝批評運動,因為我們現在的文藝批評,多屬於感情方面的揄揚,已流入公式應酬,形容張三的,也可適用於李四,這還能說什麼批評,或對作品有什麼好處。
于還素:為藝術觀點引起爭論,任何國家都有,不過都是屬於理論性的。畫家與畫家,只有藝術技巧的分別,理論是一致的。
我認為,培植藝術家、與藝術家合作的,一般公認的報紙,只聯合報一家。藝術家本身應該怎麼做?不是新派舊派問題,我們最好是接受古代的經驗,用我們新的思想,前途就很有希望。
楊三郎:我們在報上常見一種怪現象,是報上所刊的評論文章,是靠外面投稿的,因而自己捧自己,給社會留下很多錯誤觀念。
美術家應該用自己力量,用自己良心來創作,不必靠宣傳。
方向:我的意見是:(一)希望報紙能給藝術工作者有指導作用,有正確的努力方向,把真的藝術與冒牌的藝術,分別出來。(二)新派與舊派只看價值,好的就是好的,不好的就是壞的,沒有新舊不同之分。(三)舉行展覽會,不要找人捧場,尤其不能接受別人贈送花籃,以免讓別人破費。(四)反對為于右老雕塑銅像招標的做法,這對藝術工作者是種侮辱。不取巧.不投機
藝術良心第一
最忌墨守成規
梁又銘:美術界有一難題,就是不受一般社會人士的重視,這固然有許多客觀的因素,美術界人士也應該反躬自問,有許多人自稱為畫家、大師,但究其實,並無內容。我們的美術環境,應該是很好的,也是很自由的,雖然經濟環境不夠,光靠美術不能生存,但仍然勉可維持,沒有真正到「潦倒」的地步。我認為,我們應該配合工業社會,才能生存。譬如國立藝專的工藝科,就是一個例子。
談到題材問題,譬如國畫仍限於山水,不能擴及到現實,這是一個死角。因為不能配合社會,題材死的。必須配合政治、教育、工商業,才有發展。
我不認為繪畫因抽象具象而有新、舊之分,這是皮毛之見。在思想上,我們應配合廿世紀,祇有食古不化才是舊的。我不反對新,但要誠懇,不可投機、取巧,否則就會失敗。
美術是離不開政治與教育的,如果脫離政、教,會被淘汰。
姚夢谷:我認為美術的發展,正如包館長所說,將來會有「大一統」的局面出現,再無新、舊、或中、西之別。中、西畫應該彼此多多的學習,中畫是中國人多少年來的經驗,西畫也是同一道理,是西洋人多年的經驗。中、西之間,沒有多大的差別。中國也是一直在接受西洋文化的影響,譬如龍門的石刻,周代的陶器,都有西方影響的痕跡。接受不是可恥的事情,相反的,能夠容納、消化,是中國人的偉大處。
不論是繪警、彫刻、工藝,祇有好、壞之分,並無新、舊的區別。中國的民族文化,就是要靠接受祖先留下來的東西,再容納西方的,而發揚光大起來。我有一句話:「西風東漸東漸西,不薄今人重古人」,正是我前面所說的道理。
吳昊:目前,一般人對現代美術,即所謂新派畫,有點誤解,以為它是怪誕不經的,其實,它是西洋美術受時代的影響而演變的廿世紀的美術,祇是我們較為保守,對新的觀念不易接受。還有人認為現代畫就是抽象警,這也不對,抽象畫祇是現代畫中的一支。現代畫有很多畫派,有很多種,並不僅限於抽象畫。總而言之,有現代精神性的,才是現代畫。
畫對於我國現代畫家來說,並不是全盤移植西洋的,而祇是受到現代美術創造性的啟示,吸收其優點,研究其理論,它並非沒有傳統的精神。而且,在材料的運用上,和技法的表現自由,充分的創作,更能發揮傳統的思想和民族性。不過,它並不是形式上的傳統,而是內在的,更發揮了創造性。
現代美術是當前世界畫壇上一個主流,除了鐵幕共產集團外,自由世界每一國家都有很多現代畫家,而且國際性的展覽會,都以現代美術為對象,可見其在世界畫壇所受到的重視。
我們不必爭新、舊,而應該本著藝術的良心來創作。不管國畫、西畫、影塑、新派畫,都貢獻出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品來。
目前,畫壇很活躍,畫家很多,是可喜的現象,但是展覽會場夠理想的可說沒有,我們應該有一個夠水準的美術館。我們也沒有美術收藏家,希望大企業家,能夠對美術發生興趣。此外,建立良好的批判制度也是很需要的,希望報界能夠增加美術記者,增加藝術活動的報導篇幅。
張杰:目前台灣的大部份畫家,多為從事教育,似為除此而外,無何出路,我們美術工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很差。此外,對思想方面也不太重視,中國的美術教育,都是技術的教育,思想的教育較少。就經濟環境而言,我拿日本為例,在日本到處可以看到畫,也就是說大家都買畫,總之,畫家是有出路的,可以依此為生活的,但是我們的情形差得太多。
談到中國美術工作的發展方向,我跟一位美國朋友談過,將來的畫、彫塑,是否會混在一起?因為目前雕塑也有顏色,畫上也貼東西。我認為將來是會走向此一方向的,會不受材料和技術的限制。將來的國畫也可能走此道路,那時的繪畫,既不是國畫,也不是西畫,而是中國人畫的,一種新創的,且能夠代表中國風格的畫。事實上,日本目前的情形,已經如此。
我認為,批評一幅畫,主要是看它有無創造性,並沒有新、舊之分。我們生為現代人,為何要畫唐朝、漢朝的畫呢?這種作品,幾千年後,如何能看出是什麼時代所畫的東西?其次,談到具象與抽象的問題,抽象不見得就是新的畫,具象也不見得是舊的畫,這還要歸結型前面所說的,看它有無創造性。譬如劉國松的作品,有人批評為國警山水部份的「放大」,但是,他有其自己獨特的面目,換言之,有他的創造性。但是,有一些國畫,如果把名字遮起來,根本就看不出是什麼時代的作品,這又怎能談到創造呢!
總之,我們的觀念耍新,技術也要求新,更重要的是要有創造性,而不祇是無謂的摹仿!
馬白水:我有一個具象而又抽象的意見,具象的說,美術當然靠創作,更靠運動,如無運動(也就是傳播),其創作即被埋沒。希望聯合報多傳播,負起傳播實任,發揚中華民族的美術。而抽象的說,是自己毫無具體的辦法,請大家多提供意見。
李梅樹:就嚴格的美術而言,國畫、西畫是一樣的,過去不同,是受交通及大自然影響。一九○四年以後,野獸派出現,漸漸接近東方,東方也漸漸接近西方。所以,今天應該是祇有繪警,而無國畫、西畫之別。祇有在材料上,或是平面,或是立體的表現方式之異。再過一些時候,相信新、舊、抽象、具象,再無此種紛爭了。
一件美術品的藝術價值,必須有以下四個重要的條件,即:(一)要有藝術性,即為根據「美」而製作的作品;(二)要有時代性,即現代人要根據現代的美術思潮去製作作品;(三)創造性,即為在獨特的意念之下創作的作品;(四)恆久性,即為百看不厭,越看越好的作品,不受時、空的影響。
從這四個條件來看,繪畫應無新、舊、抽象與具象之分。祇要畫得好,具備這些條件,就是好作品。
藝術也應該有理論的支持,祇有技術是不夠的,試想,如有人連透視法都不懂,其作品可想而知。藝術家也應該有鍥而不捨的精神,一直畫下去,要不停的畫,才有成就。
其次,我要談一點材料的問題,國內到現在還不能製造畫素描的木炭紙,一般學生都使用道林紙,很不理想。素描是基本的訓練,應該設法讓學生們有好的材料去學習。其他如油畫布、顏料等等,目前我們也都有困難,還有,我們推動美術,也應有一個好的展覽場所,但是到現在我們沒有適當的展覽地點。
秦松:有很多美術家,對美術的了解不夠,在創作上也很含混,缺乏理論的基礎。我認為,實用的美術與純粹的美術,應該分開。純粹的美術,是不考慮找不找到職業的,而祇知道向藝術邁進。我也不承認有所謂新、舊之分,但有人卻對新的畫家,抱了歧視的態度。至於談到紛爭,也是舊畫家提出來,新畫家則祇是答辯而已。
譚旦冏:大家都知道,中國美術,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性,中國文化又是有系統的永恆性;無論過去有若干次,異族在軍事和政治曾經侵佔過,但是中國傳統的文化,卻反過來征服過侵佔者,使我國的歷史得以延長到現在,五千年的輝煌史蹟,是完美的整部存在;不像埃及、希臘、羅馬般,僅能炫耀於一時。現在,共匪抹煞歷史,摧殘文化,種種瘋狂行動,不亞於過去異族的侵佔,甚有過之;身為中華民族的我們,每一個人都應維護文化傳統,致力創造出新時代的新中華美術。
楊景天:
從事廣告工作,與純粹的藝術是兩回事,前者是應用的,後者則不計較代價,不考慮有無市場的價值。不過,我過去有一段時期研究室內佈置,發現一個危機,即純粹的美術是否能繼續適應這個進步迅速的時代。我拿牆做比喻,一個設計得很新的牆,就應該有新的畫配合。而在美國,壁已經有很多是玻的,又應該掛什麼樣的畫呢?在這種牆上,過去的油畫、雕刻、國畫,都已經不能配合。我有一結論,即應用的與純粹的美術,此兩者是絕不相容的。因此,有時我想,純粹的美術,將來也許祇能放在博物館內,以保存藝術家的高超的思想。
剛才有人談到美術與工商業配合,但這也不是簡單的事情。應用美術,並不祇是畫,尚有其心理學及社會學的基礎。不過,有繪畫經驗的人,較容易從事此種工作,倒是一個事實。
【1966-03-19/聯合報/13版/聯合周刊】
Attachments Downloa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