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9-12-21 表演藝術篇 音樂家走紅國際樂壇 走出象牙塔迎向群眾 大型演出盛行了起來
【記者 侯惠芳/報導】
題字:傅狷夫●羅家倫先生曾指著傅狷夫的兩行草字說:「這簡直是一張畫。」字有畫意是一般對傅狷夫的書法的評價,他以畫著名。●中國表演藝術家逐漸走紅國際樂壇,並在多項國際大賽中獲獎。
11年前,林昭亮以18歲的年齡,在西班牙蘇菲亞皇后國際小提琴大賽中獲得首獎;和他同輩的另一位小提琴家胡乃元則於1985年獲世界4大比賽之1的伊莉莎白皇太后國際音樂大賽首獎;而指揮家呂紹嘉則於1988年獲法國貝桑松指揮大賽首獎,這一連串的大賽收穫,印證本土音樂家已能在國際樂壇發光發熱,甚至像呂紹嘉這樣在台灣受完完整教育的音樂家,也一樣可以揚名國際。
這10年來在這一方面的進步幅度實大於過去30年,這也是大量音樂家學成返國任教所帶來的正面積極效果。
除了已揚名的國際級音樂家之外,許多年輕一輩的音樂佼佼者正在世界各地苦讀,準備在下一波的國際大賽中發光發熱,讓中國音樂家在國際上更具地位。
同時,彼岸的中國青年習樂者也不落人後的在國際樂壇崛起,像來訪的鋼琴家李堅,當年以17歲的稚齡即獲法國瓏.堤伯國際大賽第二獎,目前也是ICM重要的音樂家。
同時,作曲方面的表現也走向國際化,尤以大陸年輕一代的作曲家在國外的表現更讓人刮目相看,像潭盾、瞿小松、陳怡、周龍、陳其剛等,而國內的潘皇龍、曾興魁也迭創佳績。
再加上近年來加入國際組織的機會大增,像ISCM這樣全球性現代音樂的組織,就是由於我國音樂家在國際間聲望日漸提升,而得以順利加入。
●表演藝術家走出象牙塔、主動迎向群眾,形成另一種表演藝術型態。
這10年當中,藝術家開始了解「推廣」和「包裝」的重要,並且懂得直接迎向群眾,他們不到劇場來,藝術家就主動將藝術呈現給他們。
雲門舞集首開風氣,下鄉演出,獲得熱烈的迴響,證明現代舞不止屬於劇院舞台,也同時歸屬野台和穿拖鞋的鄉親。
近幾年,許多音樂會的表演型態改變了面貌,由單純的演奏到樂器、樂曲的解說,更進一步深入群眾,讓音樂親近一般民眾,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高層次藝術。朱宗慶於7年前返國,開始致力於打擊樂器的推廣工作,如今打擊樂成為國內最普遍、最受歡迎的表演節目,而朱宗慶打擊樂團也在每年五、六十場的演出中奠下根基,這種親切的演出型態愈來愈受歡迎。
陸續的,自「迎接音樂新鮮人」「西洋音樂史的足跡」到各樂團主動為觀眾所舉辦的音樂會中,由音樂家主動說明樂器性能、解釋音樂史的進展,以及分門別類的展演中,可以看到愈來愈多年輕愛樂者加入欣賞音樂會的行列,這也是表演藝術家走出象牙塔、主動出擊所得到最真切的收穫。
在10年之前,表演藝術家大多是矜持而高傲的,開音樂會只考慮自己的藝術表現,不介意觀眾的反應,10年之後可不同了,表演藝術家也知道在精緻的表演藝術中不忘將其生活化、大眾化,因為,吸引更多的愛藝者,才是表演藝術繼續發展下去最大的力量來源。
●大型系列表演藝術活動盛行了起來。
民國68年,當時的台北市長李登輝指示台北市交承辦第一屆台北市音樂季,第二年,新象活動推展中心舉辦第一屆新象國際藝術節;接下來有文建會主辦的全國文藝季、傳大公司主辦的傳真藝術節,持續到民國76年的國家兩廳院開幕季。10年來大型系列表演藝術活動方興未艾,一片繁榮。
大型系列活動的特色是,易造成氣勢,讓觀眾注意到這事件,同時由於大型活動大多包羅萬象,可以滿足各階層人士的需求,在賣座上也比較有利,再加上民間藝術經紀團體興起,辦大型藝術節是最有效的打知名度方式,基於上述的諸項考慮,大型藝術節因而愈來愈多,觀眾也趨之若鶩。
大型系列表演活動的激增帶來以下數個「後遺症」,各單位搶場地,雖然近年來台北表演場地已增多若干,但還是粥少僧多,不勝負荷;觀眾的胃口愈養愈大,連多明哥、傑茜諾曼、克利夫蘭樂團這樣一流的表演都看了,對節目愈來愈挑了;因為各單位搶國外好節目,外國經紀單位因此水漲船高,拚命哄抬藝術家酬勞,台灣因而被嘲為「冤大頭」「金牛」,這也是大型系列活動盛行之後始料未及的「後果」。
當然,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經濟的快速成長,使得台灣成為富有的地區,但貧乏的精神生活亟需補充,搶作好節目成為市場上的需求,供需之間縱有失調和脫序的現象,但需求恆常還是存在的,這也是大型系列表演節目方興未艾的一大原因。
【1989-12-21/民生報/14版/文化新聞】
題字:傅狷夫●羅家倫先生曾指著傅狷夫的兩行草字說:「這簡直是一張畫。」字有畫意是一般對傅狷夫的書法的評價,他以畫著名。●中國表演藝術家逐漸走紅國際樂壇,並在多項國際大賽中獲獎。
11年前,林昭亮以18歲的年齡,在西班牙蘇菲亞皇后國際小提琴大賽中獲得首獎;和他同輩的另一位小提琴家胡乃元則於1985年獲世界4大比賽之1的伊莉莎白皇太后國際音樂大賽首獎;而指揮家呂紹嘉則於1988年獲法國貝桑松指揮大賽首獎,這一連串的大賽收穫,印證本土音樂家已能在國際樂壇發光發熱,甚至像呂紹嘉這樣在台灣受完完整教育的音樂家,也一樣可以揚名國際。
這10年來在這一方面的進步幅度實大於過去30年,這也是大量音樂家學成返國任教所帶來的正面積極效果。
除了已揚名的國際級音樂家之外,許多年輕一輩的音樂佼佼者正在世界各地苦讀,準備在下一波的國際大賽中發光發熱,讓中國音樂家在國際上更具地位。
同時,彼岸的中國青年習樂者也不落人後的在國際樂壇崛起,像來訪的鋼琴家李堅,當年以17歲的稚齡即獲法國瓏.堤伯國際大賽第二獎,目前也是ICM重要的音樂家。
同時,作曲方面的表現也走向國際化,尤以大陸年輕一代的作曲家在國外的表現更讓人刮目相看,像潭盾、瞿小松、陳怡、周龍、陳其剛等,而國內的潘皇龍、曾興魁也迭創佳績。
再加上近年來加入國際組織的機會大增,像ISCM這樣全球性現代音樂的組織,就是由於我國音樂家在國際間聲望日漸提升,而得以順利加入。
●表演藝術家走出象牙塔、主動迎向群眾,形成另一種表演藝術型態。
這10年當中,藝術家開始了解「推廣」和「包裝」的重要,並且懂得直接迎向群眾,他們不到劇場來,藝術家就主動將藝術呈現給他們。
雲門舞集首開風氣,下鄉演出,獲得熱烈的迴響,證明現代舞不止屬於劇院舞台,也同時歸屬野台和穿拖鞋的鄉親。
近幾年,許多音樂會的表演型態改變了面貌,由單純的演奏到樂器、樂曲的解說,更進一步深入群眾,讓音樂親近一般民眾,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高層次藝術。朱宗慶於7年前返國,開始致力於打擊樂器的推廣工作,如今打擊樂成為國內最普遍、最受歡迎的表演節目,而朱宗慶打擊樂團也在每年五、六十場的演出中奠下根基,這種親切的演出型態愈來愈受歡迎。
陸續的,自「迎接音樂新鮮人」「西洋音樂史的足跡」到各樂團主動為觀眾所舉辦的音樂會中,由音樂家主動說明樂器性能、解釋音樂史的進展,以及分門別類的展演中,可以看到愈來愈多年輕愛樂者加入欣賞音樂會的行列,這也是表演藝術家走出象牙塔、主動出擊所得到最真切的收穫。
在10年之前,表演藝術家大多是矜持而高傲的,開音樂會只考慮自己的藝術表現,不介意觀眾的反應,10年之後可不同了,表演藝術家也知道在精緻的表演藝術中不忘將其生活化、大眾化,因為,吸引更多的愛藝者,才是表演藝術繼續發展下去最大的力量來源。
●大型系列表演藝術活動盛行了起來。
民國68年,當時的台北市長李登輝指示台北市交承辦第一屆台北市音樂季,第二年,新象活動推展中心舉辦第一屆新象國際藝術節;接下來有文建會主辦的全國文藝季、傳大公司主辦的傳真藝術節,持續到民國76年的國家兩廳院開幕季。10年來大型系列表演藝術活動方興未艾,一片繁榮。
大型系列活動的特色是,易造成氣勢,讓觀眾注意到這事件,同時由於大型活動大多包羅萬象,可以滿足各階層人士的需求,在賣座上也比較有利,再加上民間藝術經紀團體興起,辦大型藝術節是最有效的打知名度方式,基於上述的諸項考慮,大型藝術節因而愈來愈多,觀眾也趨之若鶩。
大型系列表演活動的激增帶來以下數個「後遺症」,各單位搶場地,雖然近年來台北表演場地已增多若干,但還是粥少僧多,不勝負荷;觀眾的胃口愈養愈大,連多明哥、傑茜諾曼、克利夫蘭樂團這樣一流的表演都看了,對節目愈來愈挑了;因為各單位搶國外好節目,外國經紀單位因此水漲船高,拚命哄抬藝術家酬勞,台灣因而被嘲為「冤大頭」「金牛」,這也是大型系列活動盛行之後始料未及的「後果」。
當然,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經濟的快速成長,使得台灣成為富有的地區,但貧乏的精神生活亟需補充,搶作好節目成為市場上的需求,供需之間縱有失調和脫序的現象,但需求恆常還是存在的,這也是大型系列表演節目方興未艾的一大原因。
【1989-12-21/民生報/14版/文化新聞】
Attachments Download